新時代好干部黃文秀的當代價值
□ 何小燕
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親臨廣西考察,對廣西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十分關心。他強調,廣西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自治區各項工作的主線,作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根本方向,鞏固發展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良好局面。
廣西在推進民族團結進步、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過程中,涌現出了一大批新時代的好干部,始終奮戰在一線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。
百色市壯族姑娘黃文秀就是這樣一位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富裕、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奮力擔當作為的優秀代表。
筆者從“時代楷模”、新時代的好干部黃文秀的先進事跡切入,去發現黃文秀在扎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。
一、黃文秀甘于奉獻的思想折射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價值取向
百色市樂業縣百坭村是個典型的少數民族村,聚居有壯、瑤、彝、苗等民族,全村11個自然屯散落在山溝溝里。剛來的黃文秀要把100多個貧困戶都走訪一遍。
在貧困戶韋勝雙的家里,黃文秀對照扶貧手冊一一詢問,然而韋勝雙卻不愿配合,說你這么年輕,跟你說了也沒用。任文秀怎么問,他什么也不說。隨后,她又敲了幾家的門,也是如此,有的甚至連門都不讓進。
黃文秀意識到,在少數民族村做工作,增進民族情感很重要。手足情深、情感認同,具有拉近心理距離的作用。各民族團結就是一個共同體,要以“真正共同體”的實現為價值取向。
于是,她及時變換工作方式方法。下功夫學起了當地方言——桂柳話。去貧困戶家走訪,她先拿起掃帚,為他們掃院子,然后才話家常,摸情況,還要學著喝群眾自釀的米酒。有時貧困戶家里沒人,她就找到農田里,和他們一邊干活一邊聊。把這一切看在眼里的村民們,也漸漸主動地向文秀敞開了家門,敞開了心扉。
黃文秀就是這樣,自覺踐行黨的宗旨,始終把群眾的安危冷暖裝在心間,為了少數民族的脫貧,甘于奉獻,積尺寸之功、累嚴實之效,以滾石上山的韌勁,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推動實際工作結合起來,為實現各族民眾過上好日子甘于奉獻。
二、黃文秀的共同致富理念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基石
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,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。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,最艱巨的任務多在一些邊疆民族地區。
經濟發展是各民族增進團結、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所在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,增強民族團結的核心問題就是要積極創造有利條件,千方百計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,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。
黃文秀充分利用國家對民族地區加大支持力度的有利政策,積極爭取項目、資金、技術等各方面支持,加強道路、飲水、照明、水利等設施建設,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。
她認真思考和規劃村里的脫貧攻堅新思路,開展“一幫一聯”,實行“一戶一冊一卡”,做到精準施策:看到百坭村之前種有很多砂糖橘但是管護跟不上,她幫助村里引進公司建一個規范化的果園;帶領煙農努力打造百坭煙葉“小而亮”的發展優勢,以合作社為平臺,開發“煙葉+非煙”的種植模式,創建“特色優質水稻”“食用菌”等農業品牌。
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,堅持產業驅動,增強發展內生動力,全面促進各族群眾在鄉村振興進程中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。
這就是推動貧困地區各民族不斷凝聚力量共同致富的實踐,也是各民族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動力。
三、促進各族群眾交流交融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好表達
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,具體到實際工作,應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,使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、守望相助,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、共同繁榮發展。
黃文秀在駐村日記中寫到:“如何團結群眾,讓他們更擁護更團結,這個真的非常重要。”
第一次去韋乃情家,文秀說我們就是一家人了,您不要喊我黃書記,喊我文秀就行。她從教育、培訓、就業、小額信貸、發展種養等幾個方面,為韋乃情實施周到有力的幫扶。韋乃情感激不已,說文秀比他女兒還好!
貧困戶李某,曾讓黃文秀三登其門而連吃三次“閉門羹”。以心換心,贏得真心。后來,李某通過發展產業順利脫貧,與文秀以兄妹相稱。
這就是文秀的力量。這種力量,讓百坭村村貌大變,加強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,使百坭村各族民眾成為凝聚力、向心力更強的“共同體”。這種力量,激勵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為鄉村振興、為黨和人民的事業擔當作為。曾經貧困的民族地區煥發生機,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,少數民族同胞真切地體會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。
正是有了這種力量,百色市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,11個縣(市、區)獲自治區級以上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(市、區)命名,打造自治區級以上邊境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點34個。全市各族群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日益鞏固、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不斷增強。
我們要深刻把握黃文秀時代楷模精神的當代價值,積極投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實踐,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,凝心聚力為實現中國夢凝聚起磅礴的力量。
(作者系百色起義紀念園管理中心副主任)